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:第十三品-如法受持分

金刚经 第十三品-如法受持分

【原文】

尔时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当何名此经?我等云何奉持?”佛告须菩提:“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。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”“所以者何?”“须菩提,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如来无所说。”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①所有微尘,是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。”“须菩提,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;如来说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”“须菩提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若复有人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”

【注释】

①世界:梵语叫路迦,“世”是时间,“界”是空间。

【译文】

这时,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:世尊,当如何称呼此经,我们要如何奉行实践?佛告诉须菩提:这部经典名为“金刚般若波罗蜜”。用这个名字为经题,你们应当奉行实践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须菩提,佛说般若波罗蜜,为令一切有情依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智能,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,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,是一种修行法门,不是玄谈空理。其心要是“若见诸相非相刚见如来”,宇宙人生无一真实,令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,非法非非法。

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如来有所说法吗?须菩提对佛说:世尊,如来没有说。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,是多不多?须菩提说:很多,世尊。须菩提,这么多的微尘,如来说,是虚幻的微尘,只是名叫上托兜率做微尘。

如来说世界,是虚幻的世界,只是名叫做世界。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见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?不可以,世尊。为什么呢?须菩提,如来说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,就是虚幻相,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。

若见诸相非相,当知虚幻相虽然有生灭变化,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,和不生不灭,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并没有两样。那么,你眼睛所看到的;耳朵所听到的;鼻子所嗅到的;舌头所尝到的;身体所碰触到的;心里所想到的,无不是虚幻相,无不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。

须菩提,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,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以身命来布施。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,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,并解说给别人听,他的福德甚多于以身命布施。


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十三品——如法受持分


一、内容概述:如何真正受持《金刚经》?

在《金刚经》第十三品“如法受持分”中,佛陀向须菩提讲述了如何正确地受持《金刚经》。

“受持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接受、理解,并且在生活中实践。佛陀在这里强调:受持《金刚经》的福德,远远超越一切物质布施和世俗功德。

他举了一个例子:

“须菩提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恒河沙数世界中,以身布施,若复有人,持是经典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读诵,为人解说,其福甚多。”

意思是说:假设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布施,无数次地帮助众生,他的福报已经非常巨大了。但如果有人能够受持《金刚经》,哪怕只是理解其中四句偈语,并向他人讲解,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。

佛陀接着说:

“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。”

这是什么意思呢?

佛陀告诉我们,如果有人能够认真学习《金刚经》,并把其中的智慧分享给别人,那么这个人值得受到世人的尊敬,就像供养佛塔一样。

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真正的功德,不是表面的修行,而是深入理解佛法,并且用智慧去利益更多人。


二、为什么受持《金刚经》的功德如此巨大?

在世俗的观念里,许多人认为“捐钱建庙”“供养僧人”“布施穷人”就是最大的功德。

但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:真正的福德,不仅仅是外在的布施,而是来自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。

那么,为什么“受持《金刚经》”的功德如此之大呢?

1. 物质布施是有限的,而智慧的布施是无限的

比如:

  • 你捐钱帮助一个穷人,他可能只受益一时。
  • 但如果你教他一种生存的技能,他可能受益终生。

同样的道理,《金刚经》的智慧,不仅仅能帮助一个人解决当下的困惑,还能帮助他解脱烦恼,超越生死轮回,带来无尽的利益。

2. 物质布施改变的是外在的生活,而佛法改变的是内心的智慧

比如:

  • 一个贫穷的人,如果他内心充满痛苦,就算你给他财富,他依然不会快乐。
  • 但如果他有佛法的智慧,他就能用平常心面对贫富变化,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。

真正的幸福,不是外在的财富,而是来自内心的觉悟。

3. 物质布施会随因缘而消失,而佛法的智慧能延续下去

如果你捐钱修庙,千年之后,庙宇可能会毁坏。

但如果你传授佛法的智慧,受益的人会不断传播下去,影响无数人。

就像佛陀所说:

“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。”

这说明:《金刚经》的智慧,是超越时空的,只要有人愿意受持并传播,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福德。


三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受持《金刚经》?

既然佛陀强调受持《金刚经》的重要性,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呢?

1. 认真学习《金刚经》的智慧,不只是念诵

很多人学佛,只是念经、拜佛,但不真正理解佛法的智慧。

真正的受持,不只是嘴上诵经,而是用心去理解其中的道理,并落实到生活中。

比如,《金刚经》讲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那么我们在生活中,就应该学会:

  • 遇到烦恼时,提醒自己“这只是暂时的,不要执着”。
  • 遇到荣华富贵时,也要提醒自己“这些都是无常的,不值得骄傲”。

2. 以智慧指导生活,活得自在

如果我们真的理解《金刚经》,我们就能用平常心去面对一切

  • 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,不抱怨,不执着。
  • 面对别人的批评时,不生气,不计较。
  • 面对金钱名利时,不贪恋,不迷失自己。

这样,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自在,不再被烦恼困扰。

3. 把《金刚经》的智慧分享给别人

佛陀强调:如果能够把《金刚经》的智慧分享给别人,那才是最大的功德。

但分享佛法,不是强迫别人去信仰,而是用智慧去帮助别人。

比如:

  • 当朋友遇到挫折时,可以告诉他:“一切都会过去,何必执着?”
  • 当家人烦恼时,可以告诉他们:“心安才是真正的幸福。”
  • 当自己遇到困难时,也要提醒自己:“万法皆空,顺其自然。”

让别人从《金刚经》的智慧中受益,这才是真正的“如法受持”。


四、真正的“受持《金刚经》”,是在心中生起智慧

很多人以为“受持《金刚经》”就是每天诵读,但佛陀告诉我们:真正的受持,不是表面的,而是内心深处的觉悟和实践。

如果一个人每天诵经,但内心依然充满贪嗔痴,那他并不是真正的“受持”。

真正的受持,是:

  • 理解佛法,并在生活中运用它。
  • 用智慧去帮助自己和他人,减少烦恼,增加自在。
  • 让《金刚经》的智慧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信仰。

五、总结:如何真正受持《金刚经》?

第十三品的核心思想是:“如法受持”——真正的福德,不是物质布施,而是理解佛法,并将智慧运用于生活和传播给他人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可以这样做:

  1. 认真学习《金刚经》,不只是诵读,而是理解它的智慧。
  2. 以佛法智慧指导生活,面对一切顺逆境时,都能保持平静。
  3. 把《金刚经》的智慧分享给别人,让更多人受益。

当我们做到这一点,我们就不仅仅是在“信佛”,而是在真正地“实践佛法”,让佛法的智慧真正地流入人心,利益无数众生。
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