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 第六品-正信希有分
【原文】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,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①,生实信②不?”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有持戒③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当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④,而种善根⑤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,种诸善根。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⑥者。须菩提,如来悉⑦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⑧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,若取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若取非法相,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⑨者。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”
【注释】
①章句:本指经文上的章节语句,这里是指前一品中佛所说的“诸相非相”的话语。
②实信:真实的信仰。
③持戒:修持佛教的戒律。戒、定、慧是佛教三学,戒是为防止信徒违背佛法作恶而制定的各种规矩条例。
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:一劫有一佛出世,这是说经历的劫数还不多。
⑤种善根:佛教认为信徒通过各种修行培养自己的善性,就像种地植下为善的根苗。
⑥净信:佛教认为佛所在的西天是净土,所以有净土信仰。
⑦悉:都,完全。
⑧法相、非法相:法相是太执著于佛法的表面道理,非法相是不执著于佛法的道理,但只要有执著或不执著的想法,就还没有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,所以说真正的觉悟者应是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
⑨筏喻:将佛法比作过河的竹筏子,意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,要像竹筏子一样,过了河就舍弃掉,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。
【译文】
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:世尊,能有很多众生,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,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吗?佛告诉须菩提: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。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,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,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,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,能生起信心,以此为真实。当知这种人,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,种了很多善根。听到这样的章句,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。
须菩提,如来很清楚地知道,也很清楚地看见,像这类众生,都得到悟见如来,不可思量的福德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,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。为什么呢?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,我相还在,就是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,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,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人相还在,人相还在的话,事实上我相也还在,也就是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为什么呢?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,我相、人相不可取,众生相也不可取,而执取空无相,就是执取非法相,那么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都还在,也就是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,不应当取等正觉法,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,那就是断灭的,而执取非法。因为这个道理,所以,如来常常说:你们比丘,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,渡过河就要舍筏,佛法也是如此。佛法尚且要舍弃,何况非法呢?
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六品——正信希有分
一、内容概述:真正的信心,是稀有而珍贵的
在《金刚经》第六品“正信希有分”中,佛陀讲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真正能够生起坚定信心的人是非常稀有的,而这种信心又极其珍贵。
佛陀告诉须菩提,未来的众生如果能够听闻《金刚经》的教法,并生起清净的信心,那是非常难得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们往往容易被世俗的观念所困,不容易接受“无相、无住”的智慧,而执着于有形的东西,比如财富、地位、名声,甚至是对佛法的误解。
换句话说,能够真正理解佛法,信受不疑,并在生活中践行的人,少之又少;但一旦有人能做到,那将是极为珍贵的事情,因为这意味着他已经开始走向真正的解脱之路。
二、为什么正信是“希有”的?
佛陀在本品强调,能真正信受《金刚经》智慧的人非常稀少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世人容易执着于表象
大多数人都习惯用眼睛去看世界,用耳朵去听别人的评价,用经验去判断对错。但佛法告诉我们:这些表象都是“相”,都是无常的,不能代表真正的真理。
举个例子:
- 很多人认为“成功”就是拥有财富和地位,但成功真的是这样吗?
- 有些人认为“幸福”就是拥有爱人和家庭,但如果这些都无常变化了,我们还能幸福吗?
佛法告诉我们:**如果一个人只看重表象,而不去探寻事物的本质,那他很难真正理解佛法。因此,能真正明白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并生起信心的人,实在太少了。
2. 人们容易怀疑,缺乏坚定的信心
《金刚经》的核心思想很深奥,尤其是“空性”的概念,很多人听了之后会觉得难以理解,甚至产生怀疑:
- “如果一切都是空的,那我们努力奋斗还有什么意义?”
- “如果连佛陀的形象都不是‘真实’的,那佛陀的教法是真的吗?”
这些怀疑是很自然的,因为我们习惯了把“看得见的东西”当成真实,而佛法却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表象,看到事物的无常和空性。
所以,只有真正具备智慧和善根的人,才能突破这些怀疑,生起坚定的信心。
3. 佛法讲求实践,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层面
有些人听闻佛法后,会觉得佛法很有道理,但如果不去实践,就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智慧。
比如:
- 我们知道“无常”的道理,但当面对亲人离世时,还是会陷入深深的痛苦。
- 我们知道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但仍然会在意别人的看法,活得战战兢兢。
真正的佛法需要通过修行去体验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。但愿意真正去实践的人,并不多,所以佛陀才说:能真正信受此经,并付诸实践的人,极为稀有。
三、如何培养“正信”?
那么,既然真正的信心如此稀有,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它呢?佛法不是要我们盲目相信,而是要我们用智慧去理解、用实践去印证。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真正的信心:
1. 透过思考,理解佛法的智慧
佛陀并没有要求我们盲目信仰,而是鼓励我们思考,运用理性去理解佛法。
比如:
- 为什么佛陀说“相”是虚妄的?
- 如果一切都是空的,那我们要如何生活?
- 什么是“无住”,如何才能做到不执着?
当我们不断思考这些问题,并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,就会发现:佛法所讲的,的确是宇宙人生的真理。**这种信心,并不是来自于别人告诉你要信,而是你亲身去体悟后,发现“原来佛法真的如此”。
2.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
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。比如:
- 学会放下执着:面对金钱、名利、感情,不再过分计较得失,而是以平常心对待。
- 学会接受无常:当遇到变化时,不再害怕,而是坦然面对,知道“这也是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”。
- 学会慈悲待人:不只是嘴上说“要行善”,而是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利他,不求回报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实践,就会发现:佛法的智慧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,而是能帮助我们减少烦恼,获得真正的内心安宁。
3. 与善知识同行,增强信心
有时候,我们自己一个人修行,容易生起疑惑甚至退失信心。这时候,就需要有“善知识”——也就是能够引导我们正确理解佛法的人,或者是同行的修行者,一起讨论、互相鼓励。
在现代社会,可以通过读佛经、听法师开示、参加禅修等方式,逐步增强自己的信心。
四、总结:真正的信心,是理解后的坚定不移
第六品的核心思想是:真正能信受佛法的人是极为稀少的,而这种信心是极为珍贵的。
“正信”不是盲目相信,而是通过理性思考、实践体验后,生起的坚定信念。
在这个世界上,很多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成功、财富和名声,但能真正停下来思考人生意义、探索真理的人很少。而即使听到了佛法,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。
所以,如果我们能听闻佛法,并且生起信心,那是一件非常稀有和珍贵的事情。
而这种信心,不是建立在盲目信仰上,而是建立在智慧、实践和体验之上。当我们真正理解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、“无住”的智慧时,我们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,而这,才是真正的“正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