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 第二品-善现启请
【原文】
时长老须菩提①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②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③,而白佛言④:“希有世尊⑤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⑥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⑦,云何应住⑧,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言:“善哉善哉!须菩提,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,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善男子,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往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“唯然,世尊。顾乐欲闻。”
【注释】
①长老须菩提:须菩提是梵语音译,意译为善现、善吉、空生等,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婆罗门种姓,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义,被称为“解空第一”。
②偏袒右肩:印度僧侣披袈裟时偏袒右肩,形成习惯,后世有许多解说,其实可能与印度的气候较热有关。
③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:这也是佛教的规矩威仪。
④白佛言:对佛说,白就是说话,白是南北朝时的说法,即道白。
⑤希有世尊:希有即稀有,这是对佛的赞美。传说佛诞生时就说:“天上地下,唯我独尊。”
⑥如来:与佛、世尊等一样,是称呼佛的一种名号,佛共有十种名号。这里指释迦牟尼。
⑦阿耨(nòu)多罗三藐三菩提心:梵语,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心,即最高的智慧觉悟。
⑧住:停住,守护,即后文所谓的“降伏其心”。
【译文】
这时,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、穿衣、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。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,偏袒右肩,右膝跪地,合掌恭敬地对佛说:稀有,世尊!如来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显现在平常生活中,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,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。世尊,如果善男子善女人,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,辛勤修行,增长智能,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,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?如何降伏妄心?
佛说:“问得好!问得好!须菩提,正如你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你现在仔细听,当为你说明。如果善男子善女人,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,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,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。”“是的,世尊,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。”
如何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二品——善现启请分?
一、内容概述:须菩提的提问
《金刚经》第二品名为“善现启请分”,其中的“善现”是须菩提的名字,而“启请”指的是他向佛陀请教修行的核心问题。
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,以“解空第一”著称。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有执着,人们往往被各种“相”所困,如财富、名声、身份,甚至连修行者也可能执着于“我正在修行”“我在行善”等念头。因此,他向佛陀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:
- 菩萨应该如何修行,才能走上成佛之道?
- 如何让自己的心安住,而不被外在世界所扰?
这两个问题是所有修行者都会面临的困惑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:我们希望行善,但又希望被认可;我们想修行,但总是被现实中的种种牵绊。这正是须菩提想要弄明白的问题。
二、佛陀的回答:无住相布施
佛陀的回答非常简单,但意义深远。他告诉须菩提: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意思是说,菩萨应该“无住相布施”,才能真正安住于佛法之中。
什么是“无住相布施”?
简单来说,就是在行善时,不要执着于“相”——不要在意布施的东西,不要在意布施的对象,更不要在意布施后会得到什么回报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- 有住相布施:如果我们捐钱给一个慈善机构,心里却想着“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,希望别人夸我”“这次捐款能让我积累功德”“我要看看捐款名单上有没有我的名字”,这就是“住相”了,也就是执着于布施的形式、回报和认可。
- 无住相布施: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帮助他人,而不去计较这件事带来的影响,不关心别人是否知道自己做了好事,这就是“无住相布施”。就像太阳照耀大地,光明普照,不问回报。
佛陀强调,真正的修行不是去刻意追求“功德”或“成就感”,而是要让一切善行自然地流露,而不带任何执念。如果心里总想着“我做了多少好事”“我修行了多少年”,那么“我相”就会变得更重,反而无法真正解脱。
三、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“无住相布施”
佛陀的教导不仅适用于出家修行人,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:
- 工作中不要执着于回报
- 我们在工作时,如果总想着“我努力这么多,老板怎么还不给我加薪?”或者“我做得比别人多,为什么没人夸我?”,那么我们的心就被“我相”束缚了。
- 但如果我们能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,全心投入,而不去计较回报,反而能更自在,工作也会做得更好。
- 人际关系中放下计较
- 有时候,我们对别人好,是希望得到回报,比如希望朋友记得我们的付出,希望家人回应我们的关心。但如果别人没有回应,我们就会失望,甚至生气。
- 但如果我们能像佛陀所说的那样,无住相付出,那么即使对方没有回应,我们的内心也不会受到影响。
- 行善时不求名利
- 现代社会里,很多人做公益是希望得到关注,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晒捐款记录,或者期待别人夸奖。这样虽然也能帮助别人,但实际上,内心还是有执着。
- 如果我们能做到“无住相布施”,不去在意别人是否知道,只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,那么这种布施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四、总结:放下执着,行善不求回报
第二品的核心思想是“修行要放下执着,行善不求回报”。佛陀告诉我们,不管是修行、布施,还是生活中的一切行为,都应该做到“不执着于表象,不被外在束缚”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安住,才能走向解脱之道。
对于现代人来说,这一教导尤为重要。在快节奏的社会里,我们总是被各种目标、成就、比较所困扰,总想着“我做了这么多,应该得到什么回报”,结果反而让自己越来越焦虑。如果能学习佛陀的智慧,学会“无住相布施”,那么无论是在工作、人际关系,还是修行上,都能更加自在,活得更加轻松。
所以,真正的修行,不是去积累“好行为”或者“功德值”,而是学会放下——放下自我、放下得失、放下执念。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智慧与解脱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