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:第九品-一相无相分

金刚经 第九品-一相无相分

【原文】

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须陀洹①能作是念,我得须陀洹果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。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②,是名须陀洹。”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斯陀含③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。是名斯陀含。”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阿那含④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。是故名阿那含。”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阿罗汉⑤能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,若阿罗汉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着我人众生寿⑥者。世尊,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⑦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世尊则不说,须菩提,是乐阿兰那⑧行者。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,是乐阿兰那行。”


【注释】

①须陀洹(huán):梵语音译,“洹”读作“还”。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小乘初、二、三、四果罗汉位,又叫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还果和阿罗汉果,即小乘修行的四个阶段,四种境界。
②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:佛教所谓六尘,犹如尘土一样污染人的六根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③斯陀含:前人解释说:“问第二果,斯陀含者,是渐修精进之行,修无漏业,念念不住六尘境界,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。”
④阿那含:前人解释说:“第三果阿那含者,已悟人法俱空,渐修精进,念念不退菩提之心。”
⑤阿罗汉:前人解释说:“问第四果阿罗汉者,诸漏已尽,无复烦恼,实无有法者,谓无烦恼可断,无贪嗔可离,情无逆顺,境智俱亡。”
⑥我人众生寿:即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⑦无诤三昧:无诤即物我两忘而不争竞不生烦恼。三昧又叫三摩地、正定、正受等,指一种专注的静思修行境界。
⑧阿兰那:梵语,即无诤。乐阿兰那者,即得到了无诤三昧的人。


【译文】

须菩提,所谓佛法者,就是虚幻的佛法。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闻佛声教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,能作这样的念头:“我得到须陀洹果了”吗?须菩提说: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如来因地道之流,而实际上并无所入,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虚幻中的事,什么也没有,只是名叫做须陀洹。

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,能作这样的念头:“我得到斯陀含果了”吗?须菩提说: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斯陀含还须要一往天上,一来人问才能成就,而实际上并无往来,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,只是名叫做斯陀含。

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闻佛声教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,能作这样的念头:“我得到阿那含果了”吗?须菩提说: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阿那含不必再来欲界受生,而实际上并没有来,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,只是名叫做阿那含。

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,能作这样的念头:“我得到阿罗汉道了”吗?须菩提说:不能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么,可以名叫做阿罗汉。

世尊,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:“我得到阿罗汉道了。”那就是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世尊,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,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,在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:我是离欲阿罗汉。

世尊,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,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。虚幻中的事,什么也没有,我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,只是名叫做“须菩提善欢无诤行”。


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九品——一相无相分


一、内容概述:一切现象,皆无固定相

在《金刚经》第九品“一相无相分”中,佛陀继续向须菩提讲解“相”的问题。他说:

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
意思是:如果能看到一切相(现象)并非真正固定不变的相,就能真正见到如来(佛的真理)。

换句话说,真正的智慧,并不是停留在表象上,而是看到事物的本质——一切现象都是无常、变化的,并没有固定不变的“相”。


二、为什么“相”是虚幻的?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总是习惯用“相”去认识世界,比如:

  • 看到一个人长得英俊或美丽,就认为他一定很有魅力。
  • 看到一个人穿着破旧,就觉得他可能很贫穷。
  • 看到别人事业成功,就觉得他一定很幸福。

但是,佛陀告诉我们:这些“相”都是不可靠的,因为它们都在不断变化,并不是真正的本质。

1. “美貌”会衰老,外表并不等于幸福。
2. “财富”会消失,钱财并不等于真正的快乐。
3. “权势”会改变,地位并不等于真正的安全感。

如果我们只看到“相”,就会被它所迷惑,从而生起执着和烦恼。

但如果我们能超越“相”,看到背后的无常变化,就不会被表象所欺骗,能活得更加自在。


三、如何理解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?

1. “见相”就是停留在表面,看不到本质

举个例子:

  • 你看到水面上的波浪,就以为“波浪”是真实存在的,但其实,波浪只是水的一种暂时变化,并没有独立的存在。
  • 你看到天空的云朵,就以为“云”是固定的,但其实,云一直在变化,没有固定的形态。
  • 你看到人的喜怒哀乐,就以为这个人“就是这样的人”,但实际上,他的情绪也是不断变化的。

如果我们执着于“相”,就会误以为“表面现象”是真实的,结果被它所困住,产生痛苦和烦恼。

2. “见非相”就是超越表面,看清事物的本质

佛陀告诉我们:“若见诸相非相”,意思是如果我们能看到一切相的本质是“无常”的、是“空”的,就能超越执着,获得真正的智慧。

比如:

  • 看到“财富”,但不被财富迷惑,知道它是无常的,来来去去。
  • 看到“成功”,但不沉迷于成功,明白它也是因缘变化的结果。
  • 看到“痛苦”,但不被痛苦压垮,明白它也会过去。

当我们能用这种眼光去看待世界,我们就不会被外在的“相”所欺骗,而是能活得更加自在。


四、如何在生活中实践“一相无相”?

1. 不被表象迷惑,看清事物本质

很多时候,我们的烦恼,都是因为“执着于表象”造成的。

比如:

  • 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,就羡慕,觉得自己不够好。
  • 看到自己暂时失败,就沮丧,觉得自己没有价值。
  • 看到别人对自己冷淡,就误以为别人讨厌自己,产生不安。

但如果我们能理解“一相无相”,就会知道——所有的表象,都是因缘变化的,不能代表真正的本质。

财富、地位、情感、健康……它们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,所以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,而是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人生。

2. 以平常心对待一切,不被外境左右

当我们明白了“一切相都是暂时的”,就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。

比如:

  • 当你成功时,不会骄傲,因为你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合和的结果。
  • 当你失败时,不会绝望,因为你知道一切都会变化,没有永远的失败。
  • 当你被误解时,不会痛苦,因为你知道别人看到的只是表象,而你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
这样的心态,就是“若见诸相非相”的智慧。

3. 练习“无相布施”,超越执着

在佛法中,有一种修行方式叫做**“无相布施”**,也就是不执着于“布施的对象”“布施的方式”和“布施的回报”。

普通的布施:

  • 我捐钱给穷人,是因为“这个人是穷人”。
  • 我帮助别人,是因为“我想得到好报”。

无相布施:

  • 我帮助别人,不是因为他“是穷人”,而是因为帮助是一种慈悲心的自然流露。
  • 我布施,不是因为想“得到回报”,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值得做的。

当我们能做到“无相布施”,就不会被“相”所束缚,而是能真正活出无执着、无挂碍的智慧人生。


五、总结:真正的智慧,是超越表象,见到本质

第九品的核心思想是: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实践:

  1. 不被表象迷惑,看到事物的本质(财富、名利、情感都是无常的)。
  2. 用平常心对待生活,不因顺境而骄傲,不因逆境而痛苦。
  3. 练习“无相布施”,帮助别人时,不执着于对方的身份,不求回报,只是单纯地行善。

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,我们就不会被外在的“相”所束缚,而是能活得更加自在、清醒和快乐。
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