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:第三品-大乘正宗

金刚经 第三品-大乘正宗

【原文】

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①,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,若有色,若无色,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,非无想②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③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④,即非菩萨。”

【注释】

①摩诃(hē)萨:即摩诃萨堙,摩诃,就是大,前人曰:“心量广大,不可测量,乃是大悟人也。”旧译大心、大众生,新译大有情,就是菩萨的另一种尊称。
②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、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、非无想:佛教认为众生的各种形态和境界。
③涅槃(niè pán):梵语,也译作泥洹、泥畔等,意为灭度、寂灭、不生、安乐、清净、解脱、圆寂等,总之是指达到了佛的无念想、无烦恼境界。
④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:这在佛教中叫“我人四相”,指还没有悟道成佛的各种执著。


【译文】

于是佛告诉须菩提:“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,如卵生的鸟虫,如胎生的人兽,如湿生的水中动物,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,爱欲心深重;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,但是还有色相,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,并且已经空无色身;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;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,寂然不动;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,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;等等。

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,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,而灭除妄心。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然而实际上,妄心虚幻有,众生也是虚幻有,本来不生不灭,不待降伏,也不待灭度,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。你知道为什么吗?须菩提,凡是可以证“我”存在的任何境界,都是我相,比如痛苦或快乐,让自身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如果没有“我”,就不会感受痛苦、快乐。

其他如救济穷困、慈心不杀、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“我”的存在,甚至不生不灭境界、无上正等正觉都是“我”所要证取的。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,就是有我相。凡是能够领悟道理,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,就是人相,比如领悟了烦恼由“我”相所生,于是不取我相,这就是人相,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,如果菩萨心存少悟,以为所悟为实有,虽然不取我相,却有人相。

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,除了我相、人相,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“觉知”,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,不论入地狱、上天堂、做畜生、做鬼、做菩萨、做佛,都念念相随,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,以为悟道了,当知这是众生相。

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、人相,念念守住此一觉知,就是有众生相。显现这一觉知的,有人称之为本体、上帝、天主,有人称之为梵、真如、自性、法界,如来藏,等等,如果菩萨以为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都不是,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,这是根本大无明,比如人先有了生命,有此寿者相,才有身心,然后才有痛苦快乐,然后想要离苦得乐。那么,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,他就不叫做菩萨,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。


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三品——大乘正宗分


一、内容概述:佛陀为何强调“无相”?

在《金刚经》第三品“大乘正宗分”中,佛陀正式开始深入讲解大乘佛法的核心——如何修行才能真正证悟,进入“无上正等正觉”(即成佛之道)。

佛陀开示道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,它点出了修行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——执着于“相”(外在的形式与概念)。

换句话说,如果一个人心中还有“我是谁”“他是谁”“众生是什么”“生命有长短”这样的分别心,那他还没有真正进入菩萨的境界。


二、什么是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?

佛陀提到的“四相”其实代表了四种常见的执着,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:

  1. “我相”——执着于“自我”
    • 例如:你觉得自己很聪明,很努力,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奖励。
    • 现实:这种执着会带来自尊心受损、嫉妒、焦虑等情绪。真正的智慧是不被“自我”所束缚,明白“我”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,没有固定不变的“我”。
  2. “人相”——执着于“别人”
    • 例如:你觉得某个人是“好人”或“坏人”,或者认为别人对你有意无意的伤害。
    • 现实: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环境、成长经历、情绪等因素影响的,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“好人”或“坏人”。如果我们执着于人的“标签”,就容易生起爱憎,心无法安住。
  3. “众生相”——执着于“群体”
    • 例如:你认为“我们这一类人”比“他们那一类人”更好,或者觉得自己属于某个团体,就应该受到特殊待遇。
    • 现实:所有人都是因缘组合而生,没有一个固定的“众生相”。执着于群体认同,容易产生对立与分别心。
  4. “寿者相”——执着于“生命长短”
    • 例如:你害怕衰老、死亡,或者觉得活得久就是好,活得短就是不好。
    • 现实:生命本身无常,执着于长短会让人陷入痛苦。佛法强调“活在当下”,不被时间的概念束缚。

如果修行人还执着于这四种“相”,那么他的修行仍然不够圆满。


三、如何在生活中做到“无相”修行?

佛陀并不是要我们否定世界,而是让我们学会“不执着”。 那么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?

  1. 面对挫折,放下“我相”
    • 如果我们遇到失败,心里总想着:“为什么我会这样?我太倒霉了!”这其实是“我相”在作祟。
    • 但如果我们能转换思维,明白“失败只是暂时的,人生没有绝对的好坏”,那么内心就不会那么痛苦。
  2. 人际关系中,不贴“人相”标签
    • 在人与人相处时,我们往往会给别人贴上标签:“他是个好人”“她是个坏人”“这个人很麻烦”。
    • 但事实上,人是不断变化的,今天的“好人”可能明天做了错事,而今天的“坏人”也可能幡然悔悟。
    • 如果我们能放下固有成见,与人相处时不带“人相”,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。
  3. 面对社会,不被“众生相”困住
    •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群体认同,例如地域、国籍、职业等。有些人会认为“我的群体比你的群体更好”“我是某某职业,所以比别人高贵”。
    • 但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,就会生起分别心,甚至导致冲突。真正的智慧是看到万物平等,每个人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,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。
  4. 面对生死,不执着“寿者相”
    • 很多人害怕死亡,担心自己活得不够长,或者执着于健康长寿。
    • 但佛法强调的是“活在当下”,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过好,就不需要害怕未来。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,正如树叶会落下,春天又会发芽,生命是一个不断流转的过程。

四、总结:超越“相”,才能真正自在

第三品的核心思想是:修行的关键在于放下执着,特别是对“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”的执念。

当我们不再被这些“相”所束缚,我们的内心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,不再被情绪、得失、人际关系所困扰。

在现代社会,很多人的焦虑和痛苦,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“我是谁”“别人怎么看我”“我的未来会怎样”。但如果我们能像佛陀所说的那样,放下这些执着,活得更加随缘自在,我们就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。

所以,真正的修行,不是去追求“成就”或者“功德”,而是学会超越表象,看清事物的本质,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。
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