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:第七品-无得无说分

金刚经 第七品-无得无说分

【原文】

“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”须菩提言:“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”“何以故?”“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。非法,非非法。”“所以者何?”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

【注释】

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即无上的智慧和觉悟,见第二品注释。


【译文】

须菩提,你的意思怎么样?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?如来有所说法吗?须菩提说:如来在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初转,令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,宣说种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无上法门,也宣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,具足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等等。

现前也正在演说无上正等正觉法,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,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,无法相亦无非法相,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是眼前现象上的事,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,如同梦境中的幻相,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。

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可以证得,而实有真常的无上正等正觉,显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,若可资形容就有一定内涵,若有内涵便有好坏、大小、染净、生灭、增减,既可以证得,若不小心便也会失去,这种能得能失的东西,证得它便毫无意义,不可称呼它无上正等正觉。

由此可知,如来只是为了方便叙述,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,实际上什么也没有,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词句把它明确表达出来,任何语言说明都只是方便说,学人只可从言说中体悟它的本来面目,没有内容可使如来做明确说明。为什么呢?如来为了顺应种种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学人,从各种不同角度做种种不同的阐述,教令开悟、破迷发现的,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无上正等正觉,而所阐述的种种差别法,但有言说,所以说它是虚幻的差别法,也可以说它是非虚幻的差别法。

为什么这样说呢?种种差别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,一切菩萨以及一切贤圣以不可取不可说,无为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宣说的,能教令一切众生悟见无上正等正觉心。若见非法非非法即见无上正等正觉心。


通俗理解《金刚经》第七品——无得无说分


一、内容概述:佛陀“得”到了什么?

在第七品“无得无说分”中,须菩提问佛陀:“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(即成佛)时,是否有所证得?”

佛陀回答:“没有什么可得的。”

这个回答可能让人感到疑惑:难道佛陀修行了那么久,却什么都没得到吗?

实际上,佛陀的意思是——真正的智慧和觉悟,并不是一种“得到”的东西,而是一种“超越执着”的境界。

换句话说,佛法的智慧不是一种可以“拥有”的东西,而是一种“觉悟”的状态。如果一个人以为自己“得到了佛法”,那他反而是错的,因为他还是在执着于“得”这个概念。真正的智慧,是超越“得与不得”的。


二、为什么“无得”才是真正的智慧?
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习惯了**“得到”“失去”**的概念,比如:

  • 学生努力学习,是为了“得到”好成绩;
  • 上班工作,是为了“得到”薪水;
  • 练习一门技艺,是为了“得到”技能;
  • 甚至修行佛法,有些人也是想“得到”开悟。

但问题在于——如果我们执着于“得到”,我们就会一直在“得失”的循环中,无法真正解脱。

佛陀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,不是“得到”什么,而是放下“得失心”,回归本来的清净状态。

比如:

  • 你在寻找幸福,但如果你太执着于“我要得到幸福”,反而会感到焦虑和不安。
  • 你在追求成功,但如果你总是想着“我要得到成功”,失败时就会痛苦不堪。

真正的幸福,来自于不执着。真正的成功,来自于自然流露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“得”到,而是“悟”到。


三、为什么佛陀说“无说”?

在本品的后半部分,佛陀又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:“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:如果有人说‘佛陀有固定的法要讲’,那其实是误解了佛法的真义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因为真正的佛法,不是用语言可以完全表达的。 语言只是一个工具,它可以指引我们去思考,但它本身并不是最终的智慧。

举个例子:

  • 你告诉别人“蜜糖是甜的”,但如果他没有真正品尝过,他永远无法真正理解“甜”是什么。
  • 你告诉别人“禅定让人平静”,但如果他从未禅修,他无法真正体会那种安宁。

佛法也是如此,它不是通过语言可以完全传达的,而是需要自己去体验、去领悟。

佛陀在世时讲了许多经典,但他自己却说:“我没有说过什么。” 这并不是矛盾,而是因为他知道——佛法不是靠文字,而是靠觉悟。


四、如何在生活中实践“无得无说”?

那么,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?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:

1. 不执着于“得”,享受当下

很多人活得很辛苦,是因为总想着“我要得到什么”:

  • 学生害怕考试失败,因为太想得到好成绩;
  • 上班族害怕被炒鱿鱼,因为太想得到稳定的工作;
  • 情侣害怕失去彼此,因为太想得到爱情的安全感。

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:

  • 学习是为了增长智慧,而不是只为了分数。
  • 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成长,而不是只为了薪水。
  • 爱一个人,是享受当下的陪伴,而不是害怕失去。

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得到”,我们反而更容易体验到真正的快乐。

2. 真正的智慧,是超越语言的

很多时候,我们会发现,有些事情,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。

  • 你对某个人的爱,能用几句话完全说明吗?
  • 你听了一首感人的音乐,能用语言完全描述它的美吗?
  • 你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重大变故,那种感悟,能完全用文字表达吗?

真正重要的东西,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,而只能靠自己去感受、去领悟。

所以,学习佛法,不只是“听”佛经,而是要去“体会”它的智慧。

3. 佛法的最高境界,是“无得无说”

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,不是靠“得到”什么,而是靠“放下”什么。

  • 放下对财富的执着,你会发现原来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很幸福。
  • 放下对名利的执着,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  • 放下对别人的评价,你会发现自己终于可以自由地做自己。

这就是“无得”的智慧——你没有得到什么,但你却得到了真正的自由。

同样,真正的智慧,不是靠“说”出来的,而是靠“悟”出来的。

  • 当你真正体验到佛法,你就不再需要语言去解释它。
  • 当你真正懂得爱,你就不再需要说“我爱你”,对方也能感受到。
  • 当你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,你就不再需要别人告诉你该怎么活,你自己已经知道了。

这就是“无说”的智慧——真正的道理,不是靠别人告诉你的,而是你自己领悟到的。


五、总结:真正的智慧,不是“得到”,而是“悟到”

第七品的核心思想是:真正的智慧,不是靠“得到”什么,而是靠“放下”执着,回归本来的清净智慧。

佛陀成佛时,并没有“得到”什么,而是“觉悟”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佛陀讲经说法,并不是要人们死记硬背,而是让大家自己去思考、去体验。

所以,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方法来实践“无得无说”:

  1. 不执着于“得到”,而是享受当下。
  2. 明白真正的智慧,不是靠语言,而是靠体验。
  3. 学习佛法,不是为了“拥有”佛法,而是为了放下烦恼,获得自由。

当我们能做到这几点,我们就会发现:真正的幸福,不是“得到”什么,而是当你不再执着时,幸福自然就来了。


Scroll to Top